信息来源: 发布时间:2022年11月10日 15:26:46 浏览数量:0
*图片源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在“双碳”目标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大背景下,储能成为风电、光伏装机并网的“标配”。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增加,储能产业规模也在持续扩大。
前不久收官的A股三季报中,储能企业集体报喜。据统计,2022年前三季度,A股42家参与储能产业上下游的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7613.26亿元,同比增长187.68%。
2022年以来,储能市场异常火热,资本纷纷跑步入局抢占风口,是扶摇直上,还是急转直下,一切都未有定数。但“热风需防冷雨”,储能大热的背后也不乏隐忧……
截至10月底,今年共有22家上市公司宣布跨界储能,环保公司、科技公司、房地产公司、教育公司乃至食品公司都跨界进入储能领域。
过去几年,尽管“双碳”概念火热,但储能作为风电光伏的配套产品,关注度一直不高。那么储能又是如何从附属“小透明”摇身一变成为万亿级能源“新贵”?储能热潮又缘何而起?
说到时下当红的储能,这里有必要进行一个简要科普,目前大受追捧的储能类型是新型储能,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的新型储能技术,包括电化学储能、压缩空气储能、飞轮储能、重力储能等,其中电化学储能无疑是储能赛道的C位。
在国内新能源配储政策、国际能源价格持续上涨、全球资源局势紧张等多重刺激下,储能的应用场景在不断扩展,国内外市场需求井喷。从需求来看,储能可以应用在非常多元、复杂的场景,场景可以分为发电侧(可再生能源并网、减少弃光弃风)、电网侧(电力调峰、调频)、用户侧(家庭、工商业用户)、输配侧以及辅助服务(5G基站备用电源)等。
据高工产业研究院(GGII)预测称,到2030年,全球储能市场规模将达到3万亿。2022年6月,国家发改委、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《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》,明确表示新型储能可作为独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,这被视为新型储能市场化加速的重磅信号。
所谓无利不往,储能这样一个长期发展向好,短期政策利好的赛道,有越来越多的资本涌入布局也不足为奇了。
“热风需防冷雨”,以往来看过热的赛道并非完全利好。在全球储能快速发展形势下,储能行业应该冷静地思考,关注一些风险隐患,包括供应链风险、价格机制问题以及安全风险。
目前,储能行业面临着两大困境——供给端的“电芯荒”、需求端的盈利难。
今年以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和电力储能的大力推广,动力及储能电池需求持续攀升,从9月底开始,电池供应持续短缺,企业暂停接单的情况颇为普遍。
电池级碳酸锂是生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关键原料,受市场供需失衡影响,国内碳酸锂价格高企。据澎湃新闻报道,11月7日,无锡电子盘国内电池级碳酸锂现货平均价格为61.5万元/吨,最高价为61.7万元/吨。而同日,上海有色网的电池级碳酸锂平均价格为56.35万元/吨,较上一交易日上涨2000元/吨。这一价格,是2020年6月电池级碳酸锂平均4.1万元/吨的价格的约14倍,较今年2月初36.4万元/吨的价格上涨了约55%。
需求端,储能作为国内的新兴产业,经济效益尚不突出,商业模式亟待探索。从A股三季报储能板块相关企业的业绩表现可知,海外市场的营收占比高于国内营收。
就2022年上半年国内独立储能电站项目的发展来看,亦是雷声大雨点小。据储能与电力市场统计,2022年上半年独立储能电站已进入前期规划和可研设计、启动EPC/设备采购、在建、投运阶段的项目约180个,项目总规模26.6GW/53.6GWh。但上半年实际并网投运的独立储能电站共2座、启动施工建设的项目共17个、进入或完成EPC和储能设备招标的项目共64个, 总计规模9.24GW/18.55GWh。
53.6GWh VS 18.55GWh,进入实际投运、建设、启动建设状态的项目占总规划项目的34.6%。规划装机与实际落地的矛盾,反映的是盈利水平不及预期的现实,商业模式的不完善导致下游装机积极性不高。
所有新生事物的发展都需要经历一个曲折上升的过程。
储能市场当前面临的供需矛盾,在产业的周期性、市场的逐利性调节下,总能得到缓解。但是储能作为高科技战略产业,目前各类储能技术成熟度总体不高,亟需关键领域的高精尖突破,即使技术相对成熟的电化学储能,也仍存在安全及成本问题。
在过热的赛道中狂飙突进,或许并非好事,盲目跨界扩产,易衍生种种过激、过剩乱象,产品质量亦鱼龙混杂。我国有句俗语叫“大火开锅,小火焖饭”,意指做事不能一个劲儿,该快时得快,该慢时就得慢。抢占储能风口得快,但快不代表稳、大不代表优,想要站住脚跟长远发展就得在储能技术上精雕细磨,并做好全产业链条的把控。
古有“治大国,若烹小鲜”的治理之道,作为万亿级赛道的储能,要谋得高质量发展也需如“烹小鲜”一般审慎细致,不可冒进求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