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息来源: 发布时间:2022年11月24日 10:25:26 浏览数量:0
*图片源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实现“双碳”目标,能源是“主战场”,电力是“主力军”。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电网发展的必然选择,而新型储能是建设新型电力系统、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装备基础和关键支撑技术。
自去年3月,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出以来,储能市场一路水涨船高,发展储能产业既是节能减排的需要,也是能源增长以支撑经济发展的需要。那么,当下新型储能应用现状如何?面临什么样的挑战?又如何才能跟上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脚步?
11月8日,中电联发布了《新能源配储能运行情况调研报告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,截至2021年底,全国储能装机规模达到4266万千瓦,其中新型储能装机626.8万千瓦,同比增长56.4%;新型储能中90%为电化学储能。
截至目前,全国已有近30个省份出台了“十四五”新型储能规划或新能源配置储能文件,大力发展“新能源+储能”,各省规划的新型储能发展目标合计超过6000万千瓦,是国家能源局《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》提出目标的两倍。
《报告》指出,新能源配储能调用频次、等效利用系数、利用率低于火电厂配储能、电网储能和用户储能。新能源配储能利用系数最低,仅为6.1%,其运行策略最多仅做到弃电期间一天内一充一放,整体调用情况较差。
中电联认为,风电配储和光伏配储对于储能的利用、弃风弃光的解决具有明显差异性,但分散的配置方式无法体现规模效益,项目普遍存在运营成本高、效率低等问题,难以充分发挥储能作用。
新型储能成本高于火电灵活性改造、抽水蓄能等技术。当前新能源配储能的投资成本主要由新能源企业内部消化,叠加锂离子电池成本上涨,给新能源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经营压力。优化储能配置和调运方式,反对“一刀切”的配置标准,具体分析各地系统调频、调峰的需求,因地制宜配置储能规模和形式,避免资源浪费。
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显著特征是新能源在电源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,而新能源具有随机性、波动性、间歇性特点,导致系统调节资源需求大,系统大范围和长周期电力电量平衡难度大。在新型电力系统下,储能是支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和消纳的关键技术手段,在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和保障电网安全稳定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。
要进一步提升储能服务新型电力系统的能力,促进储能高质量发展,还须突破技术、市场、安全三方面的限制。
在技术方面,总体来说,当前储能技术水平在效率、规模、安全、成本、寿命等方面尚无法完全满足新型电力系统应用的要求。强化储能技术创新,开展储能原理和关键材料、单元、模块、系统等研究,不断推进储能技术与装备的研发示范,通过不同技术路径和场景的应用示范,不断探索技术创新方向。
在市场方面,目前储能商业模式仍处于不断探索阶段,已建储能项目大多还未形成稳定合理的收益模式,能够获得调峰、调频以及容量补偿等多重收益的市场机制细则尚处空白。结合技术特性建立长效市场机制、明确政策导向和储能价格机制,实现多重应用价值,是新型电力系统必不可少的一环。
在安全方面,关于储能设备与储能电站的技术规范还不统一,尚未形成规范行业发展的技术标准体系。要尽快完善储能产品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,加强和完善储能产品全寿命周期质量监管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