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息来源: 发布时间:2023年03月09日 15:44:10 浏览数量:0
3月5日,全国两会如期而至,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能源事业的发展作出新部署、提出新要求,明确指出“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,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”。
储能是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支撑,新能源强制配储政策是我国储能发展重要驱动力,但在实践过程中,新型储能也面临着各种“卡脖子”问题,如新能源电力大量接入电网带来的安全风险、新能源配储利用系数低、强配储能盈利难、储能技术短板及安全问题等。
新型储能如何突破“卡脖子”困境,更好发挥应有的作用,在本次两会中,能源界的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。
01
优化配储方式,多能互补协同发展
近年来,我国以风电、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,不仅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,发电量占比稳步提升,成本也快速下降,竞争力日渐增强。但随着风电、光伏等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不断攀升,其不稳定性也日益显著,因此大力推进新型储能发展成为新能源领域的热议话题。
风能、太阳能具有“看天吃饭”的特点,近年来,频发的极端天气给新能源供给、需求等环节都带来重大风险,电力系统灵活性不足正成为引发我国结构性缺电的主要因素。随着新能源和多种用能形式出现,电力电子设备大量接入,维持传统交流电网安全稳定的物理基础被不断削弱,电网稳定性问题显著,安全运行风险加大。
对此,全国人大代表赵亮建议,按照“常规电源保供应,新能源调结构”思路,促进各能源系统、源网荷储各环节协调发展;坚持以系统思维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,适应新能源发展节奏,因地制宜新建清洁煤炭机组,加快存量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,推动煤电由主力型电源向基础保障性、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。
全国政协委员阮前途也表示,应科学确定“煤电+新能源”优化组合,坚持“常规电源保供应,新能源调结构”,加强大型风光基地、先进煤电、特高压通道统一规划、统一建设,确保同步投运。
2022年中电联发布的《新能源配储能运行情况调研报告》(以下简称“报告”)指出,相比火电厂配储能、电网储能等,新能源配储能利用系数最低。电化学储能项目等效利用系数为12.2%,而新能源配储等效利用系数仅为6.1%。
针对当前新能源配置储能整体利用率偏低问题,全国政协委员温枢刚建议,充分挖掘电力系统灵活性资源,推动新能源配置储能向实际需要转变,充分考虑电源特性,优化新能源配置储能的规模和方式。鼓励新能源基地集中配置储能,积极发展共享储能、电网侧储能、用户侧储能。
02
促进技术创新,构筑储能安全屏障
科技创新是推动能源发展变革的重要力量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,要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,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。加强新型储能“卡脖子”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能够有效保障能源安全。
就风光发电而言,电力波动对电网稳定运行造成威胁。全国政协委员南存辉建议,在风光基地项目建设过程中,留存10%的空间作为创新技术竞争配置要求,通过加强先进技术应用,引导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。从气象角度,全国政协委员张兴赢提出,能源系统要提高应对气候风险的能力,加强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、评估和预报,增强能源气候安全早期预警能力。利用大数据、云计算、“互联网+”等先进技术,提升新能源和负荷功率预测精准度,从源头消除预测偏差。
我国的新型储能陷入“卡脖子”困境并非技术落后,部分原因是技术路线选择的不同,自主技术缺乏相应的产业生态和应用需求。目前我国主流的储能技术路线为锂离子电池、钠离子电池、全钒液流电池、氢燃料电池四种。以锂离子电池为主的电化学储能,仍面临安全性、适应性以及高成本等问题,从资源条件看,各技术发展空间尚存“天花板”。对此,全国人大代表钟铮提出,企业需通过技术创新解决储能专用电池、储能系统集成的技术难题,特别是安全问题、循环寿命问题、储能电池状态监测问题。
在储能安全方面,全国政协委员曾毓群建议,参照核电级安全,建立以失效概率为依据的电池储能系统安全分级评估体系,并将该体系纳入重大项目招标条件,引导电池储能迈向以“核电级安全”为标杆的高质量发展。全国政协委员杨洪明建议,夯实安全基础,加快健全储能安全及消防管理机制。
03
强化市场管理,不断激活新型储能商业模式
新型储能发展的核心是电池,电池的核心是锂。锂资源在新能源的产业链条里是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,犹如煤炭石油天然气之于传统能源。锂价的变化是影响电池发展的“跷跷板”,2022年受供需关系影响,锂价全年高位运行,成为储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难以突破的瓶颈。
为解决储能产业链上锂资源“卡脖子”难题。全国人大代表钟铮,统筹锂资源开发,建立相关价格波动预警机制,稳定市场价格;全国人大代表刘静瑜建议,“资源统筹一盘棋”,强化对核心矿产资源尤其是锂资源的整体调控与管理,建议相关部门统筹规划并主导国内锂资源的开发。除了加强锂资源开发,全国人大代表李良彬还提出大力发展锂电池回收技术,完善相应法规。
受供需关系影响,锂价具有周期性发展趋势。但无论今后锂价何去何从,在“双碳”大背景下,其战略性地位不减。如果说锂价高企、资源短缺阻碍新型储能发展看得见的“绊脚石”,那么盈利问题则是一面看不见的“屏障”。
强配储能盈利难、市场化发展进程缓慢等问题的原因,主要还是新型储能的商业模式不够清晰。针对此问题,代表委员们均提到了一个关键词——“共享储能”,其中全国政协委员宋海良建议,加大力度支持新型储能快速发展,对企业探索共享储能商业模式给予适当政策倾斜。
“共享储能”是指由第三方投资建设的集中式大型独立储能电站,除了满足自身电站需求外,也为其他新能源电站提供服务。它将原本仅服务于单一个体的储能服务于多个个体,通过科学的协调控制,为用户提供有效服务。据悉,目前山东、湖南、浙江、内蒙古等多个省(区)陆续出台了储能建设指导意见,鼓励投资建设共享(独立)储能电站。
目前新型储能正处于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阶段,产业体系逐步成熟,是形成多种商业模式的关键时期。除了共享储能外,应结合储能应用场景,积极探索电力市场、削峰填谷、容量出租或出售、电网有效资产回收等储能商业模式,也在逐渐吸引各方主体主动投身储能发展与建设。
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,也是纵深推进能源革命的综合改革试点关键之年。新型储能作为打通能源革命的“关键一环”,需要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升级,相信随着全国两会的持续推进,新型储能发展困境的破局之法将会更加明晰,让我们拭目以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