固态电池,一个备受瞩目的“理想”电源

信息来源: 发布时间:2023年03月16日 16:22:36 浏览数量:0

未命名__2023-03-16+15_32_24

随着电动汽车和储能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,行业对更高性能、更安全的电池需求愈发强烈。近年来,固态电池被认为是下一代电池技术,不仅有可能缓解人们对电动汽车里程数和安全性的焦虑,也是公认的有望突破电化学储能技术瓶颈,满足未来发展需求的新兴技术方向之一。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,关于鼓励固态电池研发的建议也引起了广泛关注。

那么固态电池究竟有什么“魔力”如此引人注目?它又有什么样的特点?面临怎样的发展道路?接下来,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。

1

固态电池相对于传统锂电池变革是一种“颠覆性”的存在。

一般而言,电池由四大核心部件组成:正极、负极、电解质以及隔膜。传统锂电池以液态锂电池为主,使用的是液态电解质。固态电池与液态锂电池的主要区别,就是把液态电解质替换为固态电解质,固态电解质除了传导锂离子,也充当了隔膜的角色。

184b940beed57ee3fd28b704

*资料来源:murata、浙商证券研究所

电池发电的原理是两个电极材料在电解液中相互交换离子,而多孔隔膜的作用就是将正极和负极隔离,防止电池短路。但锂电池本身存在锂枝晶问题,即电池充电过程中,锂离子在负极表面通过还原反应形成树脂状的锂原子晶体。一旦锂晶体刺穿隔膜来到正极,电池内部就会形成短路,电池短路产生的热量加上液态电解质里易燃的有机溶剂,极易引发火灾。另外,液态锂电池的机械强度不高,如果受到外部挤压或冲击,造成隔膜破裂,也容易发生短路。

所以在锂枝晶问题上,只有坚固且高度热稳定的电解质隔膜,才能阻止正、负极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。固态电池的核心是固态电解质,主要分为聚合物、氧化物、硫化物三种,与传统锂电池相比具有不可燃、耐高温、无腐蚀、不挥发的特性。锂枝晶在固态电解质中生长缓慢且难刺透,可燃性差,所以固态电池的热稳定性更强。解决了安全问题,固态电池就可以采用正极氧化性更强、负极还原性更强的材料,以提升电池高能量密度。

当前,固态电池根据其电解质不同还可分为半固态电池和全固态电池。其区别在于,固态电池的电解质和电极全部由固态物质组成,而半固态电池的固态电解质仅涂抹在电极或隔膜表面,电池依然依赖于液态电解质进行锂离子交换。

2

不论是电动汽车还是储能,电池热失控都是威胁安全的重要因素。固态电池的高化学/热稳定性、高机械强度以及不渗透性确保了热失控的延缓性。

微信图片_20230316155107

*资料来源:全固态锂电池技术的研究与展望,许晓雄等

相对于液态锂电池,固态电池有以下优势:

(1)安全性高,降低电池自燃、爆炸风险。使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液体电解质和隔膜,固态电解质燃点高,电池热稳定性强;

(2)固态电池电化学窗口可达5V以上,高于液态锂电池(4.2V),允许匹配高能正极和金属锂负极,大幅提升理论能量密度;

(3)固态电池无需电解液和隔膜,缩减电池包重量和体积,使用固态电池体积利用率提升到80%—100%。

事有一利,必有一弊。全固态电池虽有望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好的安全性,但也面临着很多技术问题,距离产业化大规模应用仍有一定距离,其缺点主要在于:

(1)电解质由液态换成固体之后,锂电池体系由电极材料-电解液的固液界面向电极材料-固态电解质的固-固界面转化。固-固界面内阻较大,循环性能、倍率性能差;

(2)加工工艺难度大。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对生产环境要求苛刻,需要隔绝水和氧气,同时涉及薄膜沉积等与现有液态锂电池完全不同的生产工艺,大规模量产技术尚未解决;

(3)生产成本高。根据国际新能源网数据显示,固态电池生产制造成本占比超50%,而液态锂离子电池生产成本仅为20%—30%。

 3

加强固态电池探究,不仅是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,也是实现“双碳”目标、促进能源革命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。今年1月,工信部、科技部、国家能源局等6部门联合发布的《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》提出,加快研发固态电池等新型电池。2020年,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《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(2021-2035)》中也明确提出实施电池技术突破行动,加强固态电池研发与产业化进程的目标。

56bea7c667f72065170cc802add839d(1)

*资料来源:锂想的兴起、破灭与复兴——从锂电池到锂离子电池,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史,纵观锂电发展史,中信建投

新生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。回顾锂电池的发展历史,我们可以看到时间丈量下的每一个脚印,发现锂到确立技术主线花了近百年的时间,在几年到十几年跨度中感受政策节奏的脉动,又在更短的时间内体会市场的冷暖变化。

固态电池要想“独当一面”,还需经受相当长时间的考验。不论是作为高能量密度、强快充能力、较长循环寿命、较低成本的动力电池,还是作为长循环寿命、低成本的储能电池,目前来看都需要进一步的努力。但相信在技术、政策、市场的相互推动下,我们对于固态电池的“理想”终将成为现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