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息来源: 发布时间:2023年04月20日 16:08:53 浏览数量:0
*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2022年是储能行业高速增长的一年。《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3》显示,截至2022年底,累计装机规模首次突破10GW,达到13.1GW/27.1GWh,同比增长128%。2022年新型储能新增投运项目装机规模达7.3GW/15.9GWh,同比增长200%,甚至超过过去十年累计装机规模。
一
新型储能在电力系统中承担着重要的调节功能——保障电力稳定可靠供应、促进新能源的高水平消纳。新型储能的大规模应用,一方面能够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在全社会用电量的占比,助力“双碳”目标的实现;另一方面也是能源增长以支撑经济发展的需要。
1
但新型储能高速增长的数字背后,有喜亦有忧。
去年11月,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《新能源配储能运行情况调研报告》显示,新能源配储项目等效利用系数仅为6.1%,远低于火电厂配储能的15.3%、电网储能的14.8%以及用户储能的28.3%。
今年3月发布的《2022年度电化学储能电站行业统计数据》中也提到,火储、EV充电站可实现平均每日1次完整的充放电,但电配电化学储能电站实际运行情况与设计日充放电策略差异较大,日均等效利用次数仅0.22次。
二
为什么实际利用数据如此低迷,新型储能还能如此火爆?
强制配储政策或是新型储能高装机增速的重大推手。截至目前,我国有近30个省市推出了“十四五”期间强制配储政策,配储比例普遍在10%—20%,配储时长1-4小时。
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持续出台也催动着不断高涨的储能热情,据市场机构统计,自2022年以来,已有中国石油、小米、三峡集团、美的、格力等30余家企业以收购储能企业,或成立公司等方式跨界储能。4月18日,五粮液也豪掷10亿成立新能源公司,聚焦光伏、储能等方面的研究。
从行业发展来看,目前我国储能行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,市场亦未爆发,但入局者众,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。储能作为高科技战略产业,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,不论是职业玩家还是跨界玩家,想要在储能赛道上分一杯羹并不容易。
三
储能作为新能源行业的一个细分领域,仍处于一个研发与使用齐头并进的阶段。目前各类储能技术成熟度总体不高,亟需关键领域的高精尖突破,即使技术相对成熟的电化学储能,也仍存在安全及成本问题。因此盲目跟风逐利、跨界扩产,极易衍生种种过激、过剩乱象,“鱼目混珠”的储能产品也必将耗损新型储能在新能源行业发展的信心。
万亿市场的锦衣之下,是真金白银,还是泡沫幻影?拼的是企业自身储能技术的信服力,“千淘万漉虽辛苦,吹尽狂沙始到金”,未来在储能市场坚定立足的企业一定是在电池、储能系统等各环节是具备核心技术及产品竞争力的企业,而投机取巧、浑水摸鱼的企业,则终将淹没在时间的洪流中,被市场无情淘汰。
“热风需防冷雨”,在新型储能高速增长的耀眼数字之下,我们更应该看到隐匿其间的问题,快不代表稳、多不代表优,储能企业想要站住脚跟长远发展,就得在储能技术上精雕细磨,在提高新型储能的安全管理基础上,提升储能电站的收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