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息来源: 发布时间:2023年09月21日 16:00:56 浏览数量:0
▲ 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新型储能,不仅是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重要支撑技术,也是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。随着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电网,电网平衡、消纳压力与日俱增,储能已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。
当前,在政策和市场的双轮驱动下,新能源配储已然成为一道“必答题”,但是这道题“及格容易,得高分难”。在“答题”之前,必须清楚一个问题,那就是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储能?
“我们梦想安全、高效、经济的储能技术”
近日,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在2023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上作的《能源转型与新型电力系统》的主题报告引人深思,其中金句“储能不是万能的”在互联网掀起一阵讨论,不少人认为这是在唱衰储能,其实不然。
眼下的储能产业看似春风十里、马蹄声疾,实则脚下正步履艰难,我们在一阵激流之中,却不清楚是否真的在进步。正如刘吉臻院士所言,他并非对储能存有偏见,而是提醒大家正视储能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、实现能源转型中的定位。“储能是篇大文章,有着很大的前景,我们梦想安全、高效、经济这样的储能技术,如果我们攻克的话,那我们实现这个能源转型、‘双碳’目标就非常理想。”
因此,“构建新型电力系统”的目标之下,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储能?刘吉臻院士帮我们给出了答案:安全、高效、经济。
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,必须以安全为基础,以安全为前提。新型储能系统应具备高安全性,能够在各种极端情况下保持稳定运行,防止事故和火灾等安全风险,对电网和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威胁。因此,储能系统的设计应采用更可靠、耐用的材料,并结合智能监测和控制系统,实时监测储能设备的状态和性能,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。此外,合理地考虑各种异常情况,并配备安全保护措施,也是确保高安全性的重要手段。
高效率是理想储能装置的重要特点之一。它能够将电能转换为储能形式并储存,然后再将储能转化为电能供给电网。提高储能装置的能量转换效率和充放电效率,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能源损失和碳排放。
经济性影响储能的推广节奏和产业链各环节话语权。在储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中,经济性是必须考虑的因素。储能系统的成本和效益需要得到充分评估,以确保其在经济上可行并具备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。如果将经济性因素具象为明确的储能特点,那必定是高循环、长寿命、低成本和规模化。
储能装置的循环寿命应足够长,能够经受多次充放电循环的考验,从而降低成本和资源浪费。同时,循环性还决定了储能系统对电网调度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,长寿命也意味着储能装置更为可靠,减少维护和更换的成本。
此外,降低储能设备的制造成本、维护成本和材料成本,不仅可以加速新型储能技术的推广和普及,更能以降低新能源的配套成本,提高新能源的经济性。目前,储能技术尚处于发展阶段,成本相对较高,需要进一步研发和成熟。储能装置的规模化是今后发展的方向,通过大规模建设和使用,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,并在电网调度和供需平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。
持续推进储能技术创新与应用
我们处于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,但科技创新也并非一蹴而就,理想的储能仍是长坡厚雪。当前的储能市场不乏投机取巧者,并非真正致力于研究生产优质的储能产品。因此,我们需要在储能发展中坚持科技创新,注重实践与示范,以应对能源安全与发展挑战。
储能技术的创新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。只有通过持续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,才能提高储能系统的效率、安全性和经济性。企业应该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,共同研发新的储能技术,并进行技术示范。通过科技示范,将优质的储能技术推广到市场,提高整个行业的水平。
关于“科技示范”,刘吉臻院士《能源转型与新型电力系统》的报告中也有提及,“我们要对新型储能技术举行示范工程,实践出真知,只有在工程示范的过程当中,才有可能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,而不是凭空来坐而论道。这当中,我们始终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,一定要把技术攻关解决重大难题放在首位,核心还是要围绕着低成本、高安全和规模化。”
“十四五”时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期、窗口期,也是实现新型储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。现下的储能市场“百花齐放”、热闹非凡,这场狂欢之下,我们务必要清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储能,也要对储能有个清醒的认识,储能不是万能钥匙,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,只是众多技术路线的一种,不能抬得太高,也不能阻碍其发展,要恰如其分地充分利用其价值。
目前我国新型储能仍处于发展初期,不同技术路线对应的产业链成熟度存在较大差异,市场参与者多一点耐心、紧抓技术、扎根品质,安全、高效、经济的储能梦想就在不远的将来!
上一篇:氢能VS锂电,谁更能代表未来?
下一篇:暂无